近日,明水法院以一场跨越地域的实地调解,为涉农投资纠纷画上圆满句号。承办法官秉持“司法为民”初心,主动下沉一线,既为投资人守住了血汗钱,也为遇困养殖场留足了发展空间,用法治温度护航涉农合作健康发展。
事情要从2025年初说起。投资人齐某与肇东市某养殖公司签订合作协议,投入27万元助力企业培育180头二元母猪,约定三个半月后返还本金并按每头猪700元支付利润。然而期满后,养殖公司却因经营困难未能履约,几番催要无果后,齐某与公司负责人张某争执不下,最终诉至法院。
案件受理后,承办法官发现沟通“卡了壳”——被告负责人张某电话始终无法接通。“不能让纠纷卡在‘联系不上’这一步,要到现场找答案!”法官决定,联合送达组直奔肇东,深入养殖场和张某住所地实地调查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通过多方走访,法官不仅联系上公司股东李某,更摸清了症结:企业并非恶意拖欠,而是遭遇暂时性资金周转难题,一旦强硬执行,很可能让养殖场彻底陷入绝境。
找准症结后,法官双线发力:一边向张某耐心释法,阐明“诚信是企业生命线”,企业逃避债务只会加剧风险;一边向齐某客观介绍企业困境,引导其理解“留企业一命,才能保本金安全”。一次次推心置腹的沟通,让双方逐渐放下对立。最终,养殖公司承诺分期返还27万元本金及利息,齐某也认可了这一方案,一场剑拔弩张的纠纷就此化解。这一调解方案精准回应了双方核心诉求,不仅有力保障了齐某收回投资本金的关键权益,也为陷入暂时性经营困境的企业赢得了宝贵的资金缓冲时间,有效防范了因强制执行可能导致的经营中断风险,实现了法律效果、社会效果与经济效果的有机统一,成功化解了这起涉农合作纠纷。
此次调解,既守住了投资人的合法权益,又为遇困企业赢得了喘息之机,更彰显了司法护航涉农经济的担当。明水法院将持续聚焦涉农纠纷特点,用灵活务实的司法举措,为推动涉农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法治动能。